去年5月,全市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視頻會議召開,安排了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今年1月,重慶現代種業“十四五”規劃發布,聚焦農作物、水產、畜禽、農業微生物四大種業領域優勢特色物種,力爭把重慶打造成西部種業高地。
……
自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打好種業“翻身仗”以來,市農業農村委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以種質保護、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五大行動”為抓手,提出到2030年,種業實現做大做強,農業種質資源實現應保盡保,核心種源自給率和市場競爭力穩步提升,西部種業高地全面建成,為我市種業安全以及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如今,通過加快完善種業振興機制,一場種業“翻身仗”在我市全面打響。
摸清家底
重慶到底有哪些農業種質資源
大足黑山羊多胎性能突出,產羔率居于全國肉用山羊品種前列,是我國肉用山羊產業發展的優良母本資源;巫山大籽黃玉米,有高抗玉米穗粒腐病特征,可作為玉米穗粒腐病的有效抗原……
11月29日,市種業協會、市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辦聯合發布包括大足黑山羊在內的重慶十大優異農業種質資源,我市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有了新進展。
據了解,我市目前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7萬余份,有21個市級畜禽地方遺傳資源品種,為種業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雖然全市種質資源較為豐富,但保護利用力度還需要加強。”市農業農村委種業處相關負責人說,抓好種質資源的普查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第一仗。截至目前,全市新收集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2400余份、收集保存畜禽遺傳材料6000余份、水產遺傳材料600余份,確定了42家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建成了國家重點區域畜禽基因庫和市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初步構建了“基因庫+保種場+保護區”的保護體系,基本實現地方種質資源“應保盡保”。
找準短板
組建10個科企聯合體進行攻關
目前,全市自育農作物新品種占比超過4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5%,這為我市農業生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種業基礎。
但重慶種業仍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受育種材料和育種技術的限制,農作物品種同質化現象嚴重,重大突破性品種較少;二是市內種業企業實力弱小,集中度不高,缺少全國領先的大型骨干龍頭企業;三是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缺乏穩定的種質資源庫(圃、場、區)運轉維護投入機制,種質資源保護存在水平落后、保護能力不足、科技轉換運用慢等問題。
舉例來說,全國有98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其中重慶僅有六九公司和琪金公司兩家;缺乏玉米、蔬菜等農作物規模性制種基地;豬、牛、羊、禽等主要畜禽種源對外依存度過高等。
為解決這些問題,去年5月,市農業農村委牽頭聯合市農科院、市畜科院、西南大學、重慶三峽農科院、重慶中一種業公司等近20家科研院所、種業企業,圍繞不同作物和畜禽種類,成立了10個種業“科企聯合體”,對種業研發進行攻關。
比如,生豬“科企聯合體”由市畜科院、市種豬場、重慶琪泰佳牧畜禽養殖公司組成,它們聯合發起“榮昌豬種質創新試驗研究”項目的科技攻關。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以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為指引,力爭用5-15年時間,深度聚焦種質資源保護和育種科技創新,全力推進全市種業科技邁上新臺階,努力將我市打造為具有全國區域影響力的種業創新高地。
基地建設
形成農作物畜禽兩大供種體系
前不久,市農業農村委傳來好消息——今年我市稻種產量為250余萬公斤,可滿足500萬畝水稻用種,為來年全市水稻有序生產打下基礎。
“今年稻種產量能夠增加,關鍵在于大力加強了制種基地的建設。”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以墊江為例,墊江作為全市唯一的水稻制種大縣,全年稻種產量達200萬公斤,每年國家落實3000萬元資金用于水稻制種基地的專項建設。同時,當地通過落實“五項疊加”(即水稻制種大戶補貼、購買水稻制種保險、災害風險補助、制種信貸擔保、水稻制種社會化服務補助)等扶持政策,調動了制種企業以及制種大戶的積極性。
如今,通過強化基地建設,全市已形成“100家農作物種子種苗企業+2個國家級制種大縣+4個國家區域性良繁基地+海南南繁基地+市外制種基地”的農作物供種保障體系和“2個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56個市級高代次種畜禽場+2個種公豬站+104個區縣級種畜禽場”的畜禽供種保障體系。
此外,我市通過創新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項目政策以及出臺金融十二條政策,進一步加強農作物畜禽兩大供種體系建設,夯實種業振興根基。
本報記者 趙偉平